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宁晋县的历史文化 宁晋县的历史? 宁晋县历史文献资料大全

一、宁晋县的历史?

宁晋县历史上曾有杨氏县、廮陶县、廮遥县、大陆县等名称。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称宁晋县,以此为古晋地。并取和平之义为名(见《河北省县名考原》)。今县境,春秋时期为晋国地,并有杨氏城邑(《太平寰宇记》有“春秋时晋杨氏邑”的记载,并称“杨骏坟在县北十里”)。战国时期为赵国之域。秦代属钜鹿郡。西汉时置杨氏县(治在今城关)和廮陶县(故城在县南),还先后封置禾成侯国(故城在县东北,文帝九年废)和历乡侯国(故城在今县城东历城,西汉末即废),均属冀州钜鹿郡。东汉时,杨氏、廮陶两县属冀州钜鹿郡,郡治廮陶县;建安十七年(公元212年),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。三国、魏时、杨氏、廮陶两县仍为冀州钜鹿郡(黄初七年废郡封国,大和六年国徙为郡),郡治廮陶县。晋代,废杨氏县并入廮陶县,为冀州钜鹿国治、领。北魏时,廮陶县属定州北钜鹿郡。北魏永安二年(公元529年)析廮陶县置廮遥县,治在原杨氏县城(即今城关),属殷州南钜鹿郡。北齐时省廮陶县并入廮遥县。隋代,于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廮遥县复名廮陶县,属赵州。十六年(公元596年),析广阿县(今隆尧县地)置大陆县,故城在今县城东南之鱼台村(南、北鱼台),大业二年省入象城县(今隆尧县地)。廮陶、大陆两县先属栾州,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廮陶县改隶赵郡。唐代,廮陶县属赵州(武德五年改名栾州,贞观元年复名赵州,属河北道)。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廮陶县改名宁晋县,仍治今县城,继属河北道赵州(先称赵郡,至德二年复为赵州)。五代时,宁晋县属赵州。宋代,宁晋县属河北西路庆源府。入金后改为河北西路沃州(天会七年改庆源府为赵州,天德三年改赵州为沃州)。元代,宁晋县先属真定路永安州(太宗六年置),太宗七年(公元1235年)废永安州改隶真定路赵州。明代,宁晋县属真定府赵州。清代,宁晋县于嘉庆二十五年(公元1820年),为避宣宗名讳(旻宁)改“宁”为“甯”,属直隶省赵州。民国时期,甯晋县之“甯”字逐渐改为“宁”字,初属直隶省冀南道(三年改为大名道),十七年(公元1928年)直隶于河北省,二十五年(公元1936年)划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于1938年9月冀南区创立,辖宁晋县。1940年夏秋,宁晋县主要地区划属冀中区七专区(为晋察冀边区辖境);宁晋县南部地区(当时称“宁南县”)则属冀南区十一专区(为晋冀鲁豫边区辖境)。1941年,宁晋与赵县、元氏县连壤区组成赵元宁联合县,和宁晋县同隶冀中区七专区;此时,宁南县仍为冀南区十一专区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赵元宁联合县即行撤销,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区;此时,宁南县属冀南区四专区。1946年7月,宁晋县又改属冀中区十一专区;宁南县仍为冀南区四专区。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,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即行撤销,宁晋、宁南两县分别随冀中十一专区和冀南四专区划归华北行政区。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,撤销宁南县,宁晋县复原制,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宁晋县仍为邢台专区。1958年4月28日,撤销邢台专区,宁晋县划归石家庄专区。同年12月20日,撤销新河、赵县并入宁晋县。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,宁晋县即归石家庄市辖。1961年5月23日,宁晋县还隶邢台专区。同年7月9日析宁晋县和石家庄市(今栾城县地)复设赵县,宁晋县仍属邢台专区。1970年,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,继辖宁晋县。1993年7月,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,改成邢台市管辖.

二、灵隐寺历史典故?

无论兄弟们好,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,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,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,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,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,便在此处建寺。据传说,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,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,称为“灵隐石”,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。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,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。

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,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。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,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。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,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在现代,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。

三、泉州历史典故?

胭脂巷,北接涂门街,南至中山南路,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。数百年光阴流淌,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,小巷巷名从元朝的“燕支里”到清代的“胭脂巷”,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。

元朝时,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,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,蒙古人将此地称为“燕支里”。彼时,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,苏氏祖闾有井名为“胭脂”,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,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,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,“胭脂巷”由此得名。

走进小巷,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,四座连排大厝,从巷东到巷南,四宅相连,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。北宋著名政治家、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,瓜瓞延绵21世,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,而以书香世袭为耀,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。

行至胭脂巷尾,拐个弯,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,门楣上印刻着“和裕税典”字样的典当行,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;南岳后街中,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,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,开始第五次翻修;巷尾,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……

四、蓬莱历史典故?

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,被认为是仙境之地,是神仙们的居所。其典故如下:

蓬莱三仙。相传,唐朝时期,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,分别是李彦、李俨和李厚,他们身穿白衣,手持仙剑,行走于人间,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,治病救人,被大众称为“蓬莱三仙”。

蓬莱仙境传说故事。相传,很早以前,渤海中有三座神山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为求大秦江山永固、个人长生不老,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,求长生不死药。他站在海边,眺望大海,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,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,方士回答:“那就是仙岛。”秦始皇大喜,又问仙岛叫何名。方士一时无法应答,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,灵机一动,便以草名“蓬莱”做了回答。

五、迁安历史典故?

迁安的历史典故不少,如唐王征东,老马识途,棒打龙山头,女蜗补天,还有轩辕故都,等等,欢迎来迁安作客。

六、国庆历史典故?

早在唐朝时期,我国就有了国庆的说法。唐玄宗当政期间,满朝文武呼吁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“千秋节”。千秋节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级为“天长节”,庆祝形式更加浩大。后来,为了庆祝明治天皇的生日,日本遣唐使还把天长节带回了日本。明清时,“天长节”又演变成了万寿节,这个节日也成了与元旦、冬至一样重要的节日。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。

民族象征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民族的一种象征,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出现的,并且变得尤为重要。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,反映这个民族的国体和政体。

七、莫高窟历史典故?

莫高窟建立于十六国时期。

在唐《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》这本书中记载,前秦建元二年,有一个僧人乐尊经过这座山,忽然看见金光闪耀,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。手来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这个洞里修禅,给了名字叫“漠高窟”。

八、皮里阳秋历史典故?

《晋书·褚裒传》:“裒少有简贵之风,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,冠于中兴。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:‘季野有皮里春秋。’言其外无臧否,而内有所褒贬也。”

这则典故里的“皮里春秋”,因晋简文帝母郑后名阿春,晋人避讳改为“皮里阳秋”,后来衍化为成语。

这则成语意为肚子里有《春秋》,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,形容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。其结构为偏正式,在句子中可充当定语、状语,用于书面语。

九、中药历史典故?

神农尝百草

神农氏本是三皇其中一个。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,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,由于这些巨大的贡献,大家又称他为神农。

他看到大众得病,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,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。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,都多亏了茶解毒。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,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。大众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,奉他为药王神,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。

十、贡酒历史典故?

南北朝时,在亳州的减店集,大众发现有一口古井,井水清洌甜美,大众用此井水酿酒、泡茶,回味无穷。相传,有个将军因作战失利,临死前将所用的兵器投入井里。谁知此后井水比先前更清淳透明,爽口润喉,所酿之酒,十里飘香,古井名声大噪,大众称之为“天下名井”。

古井贡酒

据史书记载,古井贡酒的前身是“九酝春酒”,为曹操令手下人酿造。后曹操将“九酝春酒”及酿酒技巧“九酝酒法”献给汉献帝刘协,献帝大加赞赏,作为言廷用酒。从此,亳州一带酿酒作坊如雨后春笋提高起来。

到了宋代,减店集已成了有名的产酒地,当地百姓至今还有“涡水鳜鱼苏水鲤,胡芹减酒宴贵宾”的说法。明代万历年间,阁老沈鲤在万历帝的庆典上,把“减酒”当作家乡酒进贡朝廷,万历帝饮后连连叫好,钦定此酒为贡品,命其年年进贡,“贡酒”之名由此而得。到了清末,特别是民国时期,百姓不堪重赖,致使糟坊荒芜,工人背井离乡,古井也随之复殁。

从南北朝时期就有古井贡酿造用水的历史记载,悠久的历史文化,更是奠定了古井贡在大众的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。